圆箔式热流传感器凭借高灵敏度和宽量程特性,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建筑节能及材料热物性研究等领域。然而,长期使用中若缺乏科学维护,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可能因环境侵蚀、机械损伤或元件老化而下降。因此,掌握正确的维护与保养方法,是保障传感器长期可靠工作的关键。
一、日常使用中的基础防护
传感器在安装和操作时需避免物理损伤:金属箔片(通常为康铜或镍铬合金)厚度仅微米级,极易因挤压、刮擦或弯曲导致不可逆形变,进而破坏热阻分布与温度场均匀性。因此,安装时应使用专用夹具轻拿轻放,禁止直接用手触碰箔片表面;与被测物体接触时需确保受力均匀,避免局部应力集中。同时,需根据工况环境选择防护措施——高温环境下避免传感器长时间暴露于超过额定温度(通常为200℃~500℃,依型号而定)的环境中;腐蚀性气体(如酸雾、碱蒸气)存在的场景中,需加装防腐蚀套管或定期清洁表面污染物。

二、定期清洁与校准
长期使用后,传感器表面可能附着灰尘、油污或氧化物,影响热量传递效率与温度测量准确性。建议每1~3个月(高频使用场景缩短周期)用无水乙醇或专用清洁剂(避免腐蚀性溶剂)轻柔擦拭箔片及外壳,禁用硬毛刷或高压气流,防止划伤敏感元件。此外,热流传感器的核心性能参数(如热阻值、热电堆灵敏度)会随时间缓慢漂移,需定期(通常每6个月至1年)通过标准热流源(如已知热流密度的校准装置)进行校准,比对实测值与标准值的偏差,必要时调整放大电路参数或更换老化元件(如热电堆焊点氧化失效时需重新焊接)。
三、存储与闲置期的保护
若传感器需长期闲置(如超过3个月未使用),应存放在干燥、恒温(20℃~25℃)的环境中,避免潮湿导致金属部件锈蚀或电路短路。存放时建议用防震泡沫包裹,防止运输或移动中的意外碰撞;对于高精度型号,可定期(如每季度)通电预热10~15分钟,维持内部元件活性,减少因长期静置导致的性能衰减。
圆箔式热流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“防护-清洁-校准-存储”的全周期维护。通过避免物理损伤、定期清除污染物、科学校准参数及规范存储,可有效延缓元件老化,确保其测量精度与可靠性,为长期热流监测任务提供持续稳定的技术支持。